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昔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厚实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现”,已被列入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传承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在天地时空中重修教育时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考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系统,亦是我们的先民仰观俯察的宇宙发现,更是“天-地-人”协调共生的心灵觉悟。从本质上说,二十四节气所提供的是一种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其余“自然时间观”。在这里,时间成为天地众生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关联与呼应。

  正是出于对天道自然的尊崇和敬畏,我们的祖先不仅确立了晴耕雨读的生涯方式,而且以耕读并提的价值彰显出既繁衍生息、又薪火相传的文化伦理。因此,在古代蒙学课本中,开篇即是“天地人”三字,以此对儿童作最质朴的生命与时空的哲学启蒙。

  在我们看来,二十四节气为现代教育所提供的着实是一张大自然的“时间表”,是上天为人世设定的时令和节律,惋惜的是,学校教育对这种自然的时令和节律置若罔闻。我们的时间表成了“课程表”,风声听不见,雨声听不见,鸟语更是听不见,偌大的空间里只有铃声才是提醒时间的唯一信号。

  将二十四节气的种子植入学校教育,就要是将现代教育从知识与课程的某些病态占领中解放出时间和空间,将教育的“自然之维”周全敞开,让年轻一代从一种认知与独白的“物化视界”走向明晰和对话的“生命视界”。时间打开,空间亦打开,才可能谈得上课程的打开。这就关系到教育时空的重修。

轮椅冰壶,推出“梦”的轨迹

  在一样平常体验中涵泳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被称作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其所凸显的中国智慧之焦点就在于天人合一、物我无间。一方面,它是形而下的、顺天应时的生计指导,另一方面,它又是形而上的自然天则和人世律令,具有“观天下”与“观人生”的哲学智慧。

  二十四节气险些涵盖了中国哲学最焦点的命题,而且让这些命题成为中国人的生命一样平常。天下充满变易,转变的气力来自阴阳之间的消长与转化,来自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这些中国智慧并不是栖居在文籍里,它写在节气循环中。如冬天的“冬至一阳生”,如春天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在中国哲学看来,“气”所指向的本体论,它是生命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方式,而“和”所指向的则是生命共在的协调秩序。在节气里,所谓相反相成不再是理性思辨,而是阴阳、是非、冷热、盈亏的自然阐释;而圆融、中庸的精神亦可从日月运行的“轨迹”和四序更替的节律里获得来自天地的论证。

  与这种哲学精神相一致的教育,其基本取向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是天地相参、对话共生的中国智慧乃中国教育头脑之精髓。由是,自然节气与人格的气节之间亦存在天人互证的关系。有气节的人格,在于有精神,有持守,有控制。正如《易经》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其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休咎”。

  涵泳二十四节气的中国智慧,亦是对人格修行的参悟。好比,节气里有小暑、大暑,有小寒、大寒,有小满,却唯独没有“大满”。这种命名的空缺,是不是意味着哲学意义上的“大满”即是生命的理想无缺?

  在项目学习中熏陶美育情怀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打开教育的“自然之维”,意味着美育之门也向着天地敞开。节气之于美育的意义,就在于以逾越功利的移情、审美和缔造方式,确立人与天下之间渊博而恒久的情绪关联,并找到精神生命的安放之所。

  二十四节气的内在关涉天文、地理、农事、民俗、音律、文学、哲学、美学及流传等多学科知识。但节气之于美育的意义,不是知识的提供,而是一种掌握天下的方式,一种思索、感发和表达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是跨学科的头脑,将节气看成一个项目式学习的生命母题来看待,使仰观和俯察成为现代儿童的精神姿态,让自然与人文在儿童那里相融相洽。项目式学习下的节气文化,一定诉诸学校的环境、流动与课程。如按节气对花卉举行考察、手绘,如谋划融音乐、吟诵、讴歌、游戏、制作、饮食于一体的节气课堂,如指导孩子去体贴差异节令下大地和云天上那些细微的声响,去从一道色彩、一个造型、一种气息、一种韵律里明白到美的气息。这样,对儿童来说,回到二十四节气的天空下的历程,就是其审美感官充实打开的历程,就是与自然物事心心相印的历程,就是从植物、动物与一切有情生命那里打开生命妙曼之门的历程。

  (作者:黄耀红,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叶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