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东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戏并不鲜见,乐成失败都有。影戏《河畔的错误》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是影戏借力文学的最新实验。原作显示了疯狂作为一种损坏秩序的气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险和无奈,而最终恢复秩序的方式是以暴易暴——用疯狂来否决疯狂。影戏《河畔的错误》则更多地出现出人世的种种离奇与纠结,对人类理性的能力和效果并不确信,叙述基调上有一点讥讽和冷嘲。
《河畔的错误》剧照
隐匿的疯狂
小说中,疯子是作品的主角。整部作品就是围绕着他的杀人和被杀睁开,疯子为什么杀人是作者的专心所在。米歇尔·福柯说:“疯癫不是露出了某种心理机制,而是展现了某种以兽性的恐怖形态恣意横行的自由。”“疯癫的野性危害是与激情的危害、激情的一系列致命的社会结果相联系的。”
从小说叙述中,我们可以梳理出:疯子酿成杀人者有一个逐渐被“指导”、引发的历程。青年丧偶的幺四婆婆独居了四十多年后,有时照顾起不知来源的三十多岁的疯子。二人关系逐渐演酿成一场扭曲的激情,幺四婆婆沦落其中不能自拔。正因幺四婆婆的指导和纵容,疯子才由最初的人畜无害到走向残忍的暴力屠戮,成为失控的邪恶气力。
余华作品中,疯子杀人虽然是一个难以处置的问题,但疯子若何成为杀人者似乎更值得玩味。疯子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幺四婆婆同样是一个伶仃存在。这两个畸零人的关系是这场河畔错误的泉源。不外,此部门内容在影戏中被隐匿起来,邻人们形貌的幺四婆婆,拥有的是另一个差其余社会生涯画像:乡邻间都有来往,还相互辅助。而关于两人关系的演变和殒命事宜的发生,影片只用了有限的示意:警员在幺四婆婆小屋发现的鞭子和屋顶的鞭痕;警员梦中,幺四婆婆被杀死前的自言自语:真美啊,惋惜只能死一次。虽然这句叹息意味深长,但在影戏中由于缺乏对人物关系演变的铺垫,这些示意便成为空穴来风,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转移的焦点
《乘着大巴看中国·杭州站》创新内容解锁城市魅力 一起玩转多元杭州
伴随着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落幕,《乘着大巴看中国·杭州站》顺利收官。在兼具创新性与娱乐性的同时,《乘着大巴看中国·杭州站》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用户了解、体验多种潮流生活新方式,解锁杭州蕴藏的各式快乐。
疯子的暴力之恶被引发甚至杀人是小说荒唐感的主要泉源,这个脉络被雪藏之后,影戏创作者选择加入了更多的情节线索,将焦点转移到了种种纠结的世相上,试图以此完成对叙事的弥补和对荒唐感的显示。此举增添了影戏文本的庞漂亮,但同时也极大地危险了其深度。
小说原作中疯子和幺四婆婆的激情关系被隐匿后,影片着重显示了新添加的其他几组人物的情绪纠葛。第一条线索是第二位被害人爱而不得的恋情。第二条线索来自一个曾犯流氓罪的异装癖。第三条线索是警员和妻子思量要不要保留可能有基因缺陷的胎儿。三条叙述线索都与爱或性有关联,效果都不完满:诗人的恋情爱而不得,异装癖者爱而不能,警员伉俪面临的是恋爱效果的伟大不确定性。从影戏选择的这些叙述角度来看,创作者意识到了原作中疯狂之下压制的激情母题,然则从选择的新情节焦点看,却由于片断化和外面化的处置而失于浅陋。
小说中幺四婆婆和疯子的激情关系既是暴力恐怖之源,也是荒唐之本,其演变和了局有一定的寓言性,不由引发读者对人类个性之谜发生深思,并震惊于人性中的漆黑气力云云深沉壮大。而影戏选择的叙述情节,却有流于街谈巷议之嫌,新拼集在一起的世事纠葛,其内容虽然都有逾越常轨之处,却远远没有引发人性的思索和荒唐的感受。从这里看,影戏的气力远弱于小说。
模糊的理性
小说中的警员是理性和秩序的代表。他不只清扫种种嫌疑工具、发现了真正的凶手,而且在极端的正义感感召下,痛心于无法通过执法责罚凶徒、恢复秩序,最终选择自己动用私刑了断,宁愿冒领受执法责罚之险。杀人武器的选择也有意义。原作中警员用枪解决掉疯子,手枪这种细腻的杀人工具象征着人类理性对疯狂的胜利、现代文明对野蛮的压制。影戏中警员最终选择了用石头解决。而石头则象征着另一种野蛮,这倒契合了原作的一个题旨:疯子才气制止疯子。从影戏情节看,影戏中的警员更有人世烟火气,形象貌似更立体了,但本该具有的理性象征作用却变得更模糊了。
相比于原作对警员过硬刑侦事情能力的描绘,影戏为了显示警员的无力感,做了种种铺垫:他记不清自己是否在云南立过三等功,还在面临难题时想选择告退,更在破案的压力下发生了幻觉。他所代表的理性气力的最深刻的彷徨,显示在其与疯子的对决上。小说中,始终是警员在追捕和责罚疯子;影戏里,警员却意识到:不是他在抓捕疯子,而是疯子在指导他来解决自己。
影戏中同样注释理性气力不能靠的是警员的梦乡。在警员的梦中泛起的是受害人殒命的真相:第一个受害者要追求久被压制的、极致的生命体验,第二个受害者要竣事不能获得的恋爱追求。从这个逻辑来明晰,疯子的杀戮对死者而言,不是危险而是解脱,而警员则成为其间的故障性气力。在此处,影戏逾越了原作疯狂与理性抗衡的主题,又生出一份对理性气力的作用和效果的反思。
总体上看,与小说相比,警员的理性气力在影戏里变得模糊、需要重新审阅,这一设定发生了一定的后现代意味。在此意义上,小说里因荒唐感而发生的焦虑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影戏中荒唐被藏匿后的讥讽和冷嘲。影片中尚有一些情节——无论是读诗的场景、异装癖凌空而降的殒命,照样警员伉俪看医生的桥段,都似乎暗含着某种对影视叙述套路的戏仿和讥讽。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